查看原文
其他

反思 | 告慰李医生等逝者,制定“有温度”的总体应急预案

梁嘉琳 健康智荟
2024-11-07

点击“蓝字”关注我们






今天,是武汉李医生逝世满一个月。


一个月前,因公布疫情遭到训诫的李医生去世,全球网友在朋友圈为他“国葬”,世界卫生组织为他致哀。只能庆幸,疫情并未始发于我们居住的城市,我们得以正常的工作、生活、探索世界。今天,笔者希望再次纪念他,并用一个多月来研究,告慰李医生,告慰超过3000位新冠肺炎逝者,以及因疫情而不幸离世的其他逝者。


面对潜伏期长、无特效药、检测灵敏度低的新发传染病,不仅是普通居民,医务人员也无法幸免于难。据公开报道统计,全国至少有33位医务人员因抗疫牺牲。实际上,大部分感染者本有生存的机会,他们或死于1月中旬之前的面向公众和医务人员的风险预警不够及时,或死于2月中旬之前的医院床位、医用物资极度短缺。此外,还有一些未被纳入统计口径的其他病种死亡、重症患者,他们死于公众因恐慌暴发的“医疗挤兑”,死于少数医院暴发集体感染后的停诊,死于医疗资源向抗击疫情的过度倾斜。


很明显,上述问题远远超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技术范畴,并非临床医学、生命科学所能解答,唯有靠大健康行业的社会科学界持续探索。作为超大型国家的公民,面对突如其来又席卷全球的疫情,我们要押注自己的城市、乡村有一个开明、果决、体恤民生疾苦的主政者吗?我们要押注自己的城市、乡村有一群卫生健康和应急管理相关专业的管理团队吗?我们要押注自己的城市、乡村有充足的医用物资、生活物资、重建资金吗?


突发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。无论是地震、龙卷风等自然灾害,还是细菌、病毒等自然灾害叠加社会灾害,人类都在一次次生和死、血和汗的战斗中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。如果我们忽视死伤,忽视经验教训,忽视民众呼声,我们终将成为下一场巨灾的受难者。新冠病毒是无差别的残暴杀戮者,不分老幼,不分官民,不分专业和非专业人员,没有人获得过侥幸逃生的资格。


以新发传染病为例,2003年非典(SARS)暴发以来,我国逐步建立了“一案三制”应对管理体系,即应急预案(行动方案)、体制(组织体系)、机制(一般程序)、法制(法律规范)。2006年,依据我国《传染病防治法》,国务院颁布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》。随后几年,国家卫健委(原卫生部、原国家卫计委)陆续对各级卫生应急工作人员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,涵盖风险沟通、风险评估、风险处置、医用物资管理等事项。


如果上述应急管理体系可靠管用,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,为何我们一度捉襟见肘、慌乱无章呢?最高领导人强调,要放眼长远,总结经验、吸取教训,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,抓紧补短板、堵漏洞、强弱项,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,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。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,面对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,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要面临哪些新形势、应对哪些新挑战、实现哪些新作为?笔者认为:


一是应急管理从单目标转向多目标。2003年非典(SARS)暴发之时,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(WTO)两年,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。由于经济体量小、人均收入低、消费贡献占比小,即便实施几个月的“封城”“封区”“封村”政策,对国民经济的冲击远小于当下。今天,全国总体即将实现全面小康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超级都市的经济发展更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。面对更“值钱”的国民生命权、财产权,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需要从传染病防治的单一目标,转向传染病防治与经济社会正常运转、公民法定权利均衡保护的多重目标。


二是应急管理从单主体转向多主体。一方面,应急管理的多重目标已经超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职能范围。3月5日,广州越秀疾控中心向珠光街道办事处发函,请后者协助解决密切接触者被隔离之后,其10岁儿子的监护问题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1月下旬,湖北黄冈某村村民因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,四肢瘫痪且患有脑瘫的儿子独自饿死在家。


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决策机制,从1月上旬的国家卫健委领导小组,上升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,再上升为中央领导小组,体现了应急管理的联防联控水平逐步提高。笔者强烈建议: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,不仅要纳入疾病防控的内容,还要纳入对居家隔离人员的监护,对病亡人员家属的抚恤,尤其是打通卫生健康与民政等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的协同度,推动卫生健康部门及时、全面、准确地向相关部门共享传染病数据。


另一方面,应急管理的多重目标无法依靠党政机关独立完成。我们看到,湖北、武汉等重点疫区在一次次经验教训之后,逐步放弃超负荷的单打独斗做法,从发动社区工作者参与隔离管理,到招募志愿者参与社区物资配送;从邀请全国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心理援助服务,邀请全国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远程诊疗服务;从发动当地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师生参与流行病学调查,到发动疫区媒体征集未收治住院患者的求救信息,这都体现了群防群控的力量。


长期以来,我国呈现“大政府、小市场、小社会”的特征,大包大揽的“全能型”政府背负了过多外界压力,迫切需要建立多元、平等、开放、柔性的协同治理机制,让专业人做专业事,让热心人做热心事。笔者强烈建议: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,省级领导小组、市(县)级指挥部应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,广泛听取各界知名专家、企业领袖、公益领袖意见、建议;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级指挥部应成立公众评议委员会,邀请小区业委会、村“五老”人员作为监管对象代表参与防疫政策评议。


三是应急管理从单模式转向多模式。中国自上而下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开足马力,其响应效率和力度将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。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进入攻坚期和缓和期之后,我国抗疫表现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等赞誉的原因。然而,我国“命令-服从”体制在放大执行优势的同时也放大了决策风险,部分地区官员、基层工作者出现强烈的“避责”倾向,一种是不愿担责而响应不足,一种是担心追责而过度响应。


因此,应急管理必须告别全国“一刀切”,全面实施基于风险等级的差异化防控,并探索基于各地资源禀赋的精细化防控。这意味着,一旦严重疫情来袭,全国不会再有唯一正确的防控方案,而是有多种正确的防控方案。中国幅员辽阔,经济、政治、教育发展水平迥异,为何不能同时存在“新加坡模式”(封闭的发达地区防疫)、“河南模式”(低成本的农村防疫)、“杭州模式”(数字健康模式)?


在应急管理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模式之后,在完成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》进一步修订的基础上,中央政府充分授权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和执行应急预案。我们必须走出“一管就死,一放就乱”的行政周期律,切实解决不当激励机制引发地方官员、基层工作者的“扩权”“避责”问题。笔者强烈建议:在干部绩效考核等传统激励机制之外,探索更多有利于落实公共卫生属地责任/部门责任的创新激励机制。比如:可以借鉴环保领域的环境补偿机制,探索为法定传染病的跨行政区蔓延设置区域补偿机制,从而让重视、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地区不吃亏,让忽视、恶化公共卫生状况的地区不占便宜。


今天,作为健康公共治理研究者,笔者希望以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》修订为出发点,重新审视现行应急管理体系,呼吁让应急响应真正以人为本,既要有执行的强度,也要有人文的温度。只有如此,才能告慰李医生等本轮疫情的不幸去世者,才能让广大国民过上更为安全、更受尊重、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


(作者为中国价值医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,本文仅代表发言专家的个人观点,与“健康智荟”编辑部立场无关。)







梁嘉琳 | 作者

汪言安、谢宇 | 责任编辑

 龚子怡 | 视觉设计


编辑部公告


按照微信平台规则,“健康智荟”公众号自创办之日起,就无法设置用户评论功能。为倾听平台用户的意见和需求,保障广大读者与编辑部自由互动,从本期起,编辑部将提供两大读者福利:


1、开放读者微信群:

将“学术战疫”公益圆桌会直播群,转为“健康智荟”读者群,面向广大读者开放。群友均为大健康行业党政机关、研究机构、医疗机构、产业机构人士。关注“健康智荟”公众号之后,后台回复“读者群”可获得入群二维码,在管理员进行“单位+姓名”实名认证之后,可享受读者群福利:内部研究报告、学术作品交流、行业名家对话……


2、读者留言墙:

从本期起,编辑部将不定期刊发读者群、第三方微信群群友的读者评价。感谢宝贵留言,希望百家争鸣,推动大健康行业社会科学繁荣发展。



读者留言墙


3月4日,“健康智荟”刊发文章《超1500亿医院后勤服务行业,在疫情中暴露哪些问题?》,读者留言如下:




医院后勤人员人满为患,这是公立医院的最大弊端。你了解一下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:检验功能人员:行政后勤人员的比例就知道了。


某家大型医院宁愿给临床医生加上100万的年薪。也不愿意给后勤500个人,每个人加200块钱的月薪。没有对劳动力的投入,哪来优秀人才呢?




对公立医院的后勤社会化应该深刻反思。医院后勤服务的发展方向,可能是整合医院的品牌影响力,形成后勤服务产品,除了像医院病人输出之外,还面向社会提供。比如:美国克利夫兰医院、中国甘肃妇幼保健院,医院有自己对社会开放的礼品店、面包屋、咖啡馆。


对于我们没有处方权的医院管理干部而言。在医院的后勤管理方面也是有广阔天地的。可惜这方面的政策不是很灵活。所以很多的医院都把自己的场地让出来,招投标给第三方的商场了。确实也节省了很多管理的精力。



欢迎广大读者关注“健康智荟”公众号后,在对话框向编辑部留言,我们将不定期刊发精彩留言!感谢宝贵留言,希望百家争鸣,推动大健康行业社会科学繁荣发展。



健康智荟编辑部


往期推荐

1.学者:打通疾控中心与医院壁垒,留住优秀公共卫生人才(文末分享数据隐私报告)

2.独家 | 向“空降”湖北的王贺胜等同志反映:疫情危机与对策

3.反思 | 以极致的专业坚守,不辜负这位医生活过的世界

4.独家 | 一批中西药抢在疫情应急审批期间上市,这样好吗?

5.独家 | 公共卫生“数据烟囱”林立,应对传染病孤军奋战

6.独家 | 心理援助:部分人处于崩溃边缘的“第二疫区”

7.独家 | 救救新冠肺炎病人:推进社会反歧视,缓解病耻感

8.学界建议:疾控中心转政府机构,剥离基础研究职能

9. 卫生法学界:公布新冠病毒确诊感染者居住大致地区

10. 卫生法学界:防疫应急管理,须避免地方不作为乱作为





学术交流 

梁老师 23317472(微信号)

授权转载

龚同学 Aimhunter(微信号)




      联系研究成果团队

      本文作者团队

      加入读者社群

请长按扫码


点亮“在看”,与更多人分享你的看法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健康智荟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